“人民子弟兵来了,援军到了……”8月3日17时,大清河台头段防洪抢险大堤上口口相传着这个令人激动的消息。
(资料图)
连续作战超40个小时
抵达台头镇后,约1800名武警天津总队的官兵马不停蹄展开工作。点亮探照灯、挥动铁锹、装卸渣土、搬运沙袋、加固堤坝……官兵们分班倒、连轴转,一刻不停。
“我们昨天紧急加固了北堤的2.5公里的堤坝,今天转战南堤。”8月5日上午,一名武警战士和记者说。此时武警官兵们已连续作战超40个小时。
采访中,天色逐渐变暗,大片阴云再次聚拢,小雨又下了起来,但对武警官兵来说,这样的天气最适合战斗。沙堆一铲一铲挖,沙袋一袋一袋扛,今天的任务依旧艰巨。
桥下,大清河河水汹涌奔腾;岸上,身着“橄榄绿”的官兵挥汗如雨。
不顾老家守静海
“我们已经连续奋战了40个小时,但大家的士气依然很高涨。”说这段话的时候,武警天津总队执勤第三支队机动二大队机动五中队(以下简称“五中队”)政治指导员黄秋实身上的衣服已经被汗水湿透。撸起袖子的那一刻,露出了他连续作战的“黑白”分界线。
防汛抗洪,就是与时间赛跑,跟洪水抢地盘。站在岸堤上远眺,大清河上水雾弥漫,汹涌的洪水向下游奔腾而去。4日,洪水进入台头镇境内,在大清河台头段上游几公里处,洪水冲进了地势低洼的农田。
用武警天津总队执勤第三支队作训科科长李辉的话说,“现在到了最后的攻坚阶段,两岸的堤坝是台头镇人民群众的最后一道防线,我们必须牢牢守住!”
然而,李辉没有告诉任何人,自己的老家廊坊市永清县处于永定河泛区,此时此刻正经历着洪灾。
“好在家里人早在一个星期前就撤离了,目前他们也没什么危险。”说这话时,李辉显地云淡风轻。没有人注意到,他的目光一直注视着家的方向……
今天的任务是在南堤筑起5公里的防护堤坝。李辉初步计算了一下,全体武警官兵需要装填、搬运沙袋约30万个,他们必须在36个小时内完成。
生日愿望是老乡早点回家
挥锹四下,装填一袋沙土,重约40公斤。这几天,武五中队的杨秭铭已经将这个动作形成了“肌肉记忆”。
在中队,杨秭铭有个亲切的昵称——“小黑”。眼前这位黑黑瘦瘦的小伙子来自四川绵阳。15年前,6岁的杨秭铭经历了汶川大地震。当他趴在父亲的背上跟随乡亲们紧急撤离时,身着一身橄榄绿的军人形象刻在他深深的记忆中。如今,杨秭铭如愿成为了一名真正的军人。
“最初想成为军人是觉得他们看起来很神圣,当真的成为一名军人之后,我才明白军人神圣的背后,肩负着更多的责任。”淅淅沥沥的小雨中,杨秭铭和队友扛着几十公斤防汛物资一脚水一脚泥地向远处奔去。
采访结束后,记者从其他人口中得知,今天正是杨秭铭搭档陈骏杰21岁生日。后勤保障人员得知这个消息后,临时去买了蛋糕,由于路途较远,蛋糕送到大堤上时已经融化,但战友们的心却团结的更紧。陈骏杰将一块块融化的蛋糕分切给身边的队友,战友们开心得像个孩子,其实他们也只是个孩子。
“今天是我人生中最有意义的一次生日,我的生日愿望是‘希望洪水早日褪去,老乡能早点回家……’”看着队友为他准备的蛋糕,陈骏杰激动地说。一块蛋糕几口吃完,陈骏杰抹了抹嘴边的奶油,和战友再次扛起了沙袋奔向不远处的堤坝。
记者离开现场时,陈骏杰战友已经“淹没”在一群正在拼命的橄榄绿中……
村子里,堤坝上,雨还在下,这是接到东淀蓄滞洪区启用通知后的第五个无眠夜。
洪水侵袭,损毁了道路,漫过了农田,却阻断不了人民子弟兵和人民群众的血脉联结。在一声又一声的“人民子弟兵来了”的呼唤中,风雨和洪水不再可怕。
人们知晓,在这句话的背后,吹响的是永不撤退的号角,带来的是出则必胜的信念和未来生活的希望……
(津云新闻记者 静轩)
X 关闭
Copyright © 2015-2022 华中空净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京ICP备12018864号-26 联系邮箱:2 913 236 @qq.com